
前言
我曾經發表過我對「新聞」媒體的看法,總共分為三篇文章
分別是:我不看新聞的原因、不看新聞怎麼知道最新資訊、看新聞應注意事項
在上個月,我看見《閱讀前哨站》的站長,瓦基,分享一本書叫《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:如何不看新聞卻又能掌握資訊流》
我看了瓦基的心得,發現他分享書中的觀念,跟我之前發表的文章內容,有些重疊。
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,我是透過我對新聞的觀察和感受來寫文章,看到瓦基的分享,我更是確定,我不看新聞是對的,後來我鼓起勇氣,在瓦基的電子報回覆他,我也不看新聞的心得和看法,也有提到我曾經寫過相關文章。瓦基表示他對我寫的文章很有興趣,希望我可以把連結給他看。我很開心,也很驚訝,結果他也有看完我的文章,並且回信給我,他的心得。
我們在書信有了短暫的交流,我也表示,我一定會看他分享的書。
以上三篇文章,也歡迎你點擊連結,再回來看這一篇喔!
看新聞的壞處
作者提到看新聞有非常多壞處,這在我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一些,以下我列點幾項:
- 新聞在浪費你的時間,和降低專注力
聽、看、追、滑新聞,都是在浪費時間,它吸引你的專注力之外,當你要回歸工作狀態,或是該開始保持專注時,你又需要時間重新凝聚專注力,但可能會出現其他後遺症,那就是──當你在做事時,你的腦中還在想著剛剛看過的新聞。
- 會妨礙你的理解力、扼殺你的創造力、判斷力、思考力,甚至改變大腦
新聞所播報的,不一定就是事實,現在有太多假新聞。包含新聞必須要在有限時間內播報一則報導,所以他們會「自己選擇」要播報的內容片段,但不可能是事件全貌,加上記者會用「自己的言語」來引導觀眾,讓觀眾「誤認」這就是事實。透過新聞,你會認為「你了解這個世界了。」
而且,不僅只透過你看到的畫面、聽到的聲音來理解事件,若你從不思考,也會變得沒有創意。你的專注力全都在新聞上。你所理解的世界,全都是新聞帶給你的,但很遺憾的是,你越看新聞,越會將低思考和判斷力。
- 新聞讓你產生同理心的錯覺
或許你會認為,不看新聞就不知道人間疾苦、社會險惡,我們應該要多關心那些受難的人。
但這個世界上,有太多事件了,新聞只是播報「可看性」,越驚悚越好的「大事件」,那些沒被播報出來的,難道就不值得我們關注嗎?
我們的同理心,只能發揮在新聞播報的事件嗎?實際上,受難的人民,根本感覺不到你的同理心!但新聞卻「利用你的同理心」賺取了你的點閱率和收視率!
那又該如何知道,如何援助呢?方法很簡單,只要你「有心」,你就會自己尋找管道,他們才是每天都在幫助他人的組織,比起新聞媒體,他們更加專業。
但作者也提到,不要身體力行,深入災區或到當地,因為你並非專業,不知道要如何幫助,最好的方式就是金錢支援。給予金錢,讓專業人士有資源來協助,當然我認為,除了金錢,若有物資的需求,也可以捐贈。所以我建議,在幫助他人前,最好先了解,受難者最迫切的需求是甚麼。
- 新聞會毀掉內心的平靜,它是毒藥
若你有在看新聞,應該多少都有感覺,看新聞的當下你是甚麼樣的情緒,而這些情緒通常都是負面的,不僅會影響你的心靈,也會造成你的身體負擔,降低你的生活品質。
戒斷新聞三方法
作者曾經是重度熱愛新聞狂,他將自己從每天必須要看新聞,到完全不看新聞的過程、心情、觀察,全都寫進書中。
他推薦三種方法,可以讓你戒斷新聞:
- 激進新聞戒斷法
完全脫離、取消關注有關新聞的任何媒體和平台,建議改成閱讀一本好書。
- 30天作戰計畫
試著30天不去看新聞,感受沒有新聞的日子,心情會較為平和,時間也多出很多。
把日報改為「週報」,而且只能閱讀紙本,不能看線上版,因為會有很多超連結會吸引你看更多。
但作者建議,採取「激進法」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成功戒斷的過程是:強迫自己不看新聞的30天挑戰,之後你可以不用靠意志力去苦撐,會開始對新聞興趣缺缺,最後會對新聞反感。
如果失敗了,想再戒斷,又得花時間重複同樣的過程。
結論
其實書中還有說出更多壞處,完全沒有好處,如果你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、關心自己的工作狀態、想要擁有創造力,從現在起,拒看新聞吧!
丹佐華盛頓說:如果你不看新聞,你會與世界脫節;但如果你看新聞,你會與事實脫節。
如果你擔心沒有話題可以聊,作者給出一個,我覺得還挺幽默的敘述:
你可以試著問對方「這星期有哪些重要的頭條新聞呢?」你會發現他們會跟你做全盤報告。還會更喜歡你,因為你為他們提供機會,分享自己浩瀚無邊但毫無用處的新聞知識。這時,你只需要報以一抹智慧的微笑,加以接納。
如果你覺得新聞還是很重要,作者也提供一個作法:
拿出一張紙,在不上網搜尋和詢問他人的情況下,試著寫下這10年來,每一年,你還記得的重要新聞,你會發現,那麼多條新聞,你記得的根本沒有幾則。你的生活還是沒有受到甚麼影響,這樣你還會覺得,你所看到的新聞還重要嗎?
對你來說,真正重要的新聞應該是「發生在你周遭的事」!
延伸閱讀
將來的新聞趨勢
- 新聞的氾濫程度會呈現指數增長
- 新聞會無時無刻、無所不在的包圍我們
- 演算法越來越了解我們
- 新聞越來越脫離事實真相
如何掌握資訊
作者建議多閱讀書本,如果要讀報導,建議讀有「深度報導的文章」,或是長篇文章,但在看報導時,一定要看紙本,不能看線上版。
作者所認識,跟創意有關的人,都不是新聞成癮者,所以想要有創意,不是看新聞,而是接觸音樂、電影、觀察、長篇文章得來,但最好的還是自主思考。
我的觀察
我主要的寫作是小說,如果你沒看我上面寫的3篇文章,光是看標題也知道,我非常討厭看新聞,所以其實我也贊同作者說的,會扼殺創意這件事,或許你覺得可以從新聞中得到靈感,但我覺得更正確的說法是,你是用「觀察者」的角度在看新聞。
當你知道,你隨處都可以看見新聞,避也避不掉,你可以化身為「觀察者」。
也就是,你不要帶任何批判、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一則報導,或許情緒多少還是會被影響,但可以記得這個情緒,讓你在寫小說的時候,把情緒深刻描述出來,但結束後,就立刻拋開,否則會影響你,尤其寫小說,感受力會比較強,容易被帶入情境中。
簡單說,跳脫「觀眾」的身分,利用「觀察者」發現「人性」、「看見社會底層的無奈和困境」、「社會詬病」等等,或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想法和啟發,不論你有沒有應用在寫作上。
換言之,不要只看表面。
但基本上這種事,觀察一段時間即可,因為長時間下來,新聞也都是播報同類型和性質的事情,沒必要花時間鑽研那麼久,除非你的主題是聚焦在某個社會案件或議題上,需要看很多報導參考才能梳理。例如:刑案改編,又或是劇情裡,會出現播報新聞的內容,你需要了解如何下聳動標題,以及記者的文字敘述和口吻等等,否則我認為沒必要鑽研。不過一般都能快速抓到方向,不會花太長的時間研究。
總而言之,看新聞對所有人來說,都沒有任何好處,儘管需要靠新聞來寫文章,也絕對不會是重度的新聞消費者,因為身為需要用創意來做出一個作品的人,新聞不可能會是主要靈感來源,頂多只能稱作寫作題材,你的靈感和創意,是在接觸許多人事物,或是跟創意有關的連結,再靠自己頭腦激發出來的,新聞事件,可能只是其中一個觸發點。
試想,新聞會降低你的專注、創意、思考、理解、判斷力等等,而這些,都是寫作者必須要擁有的能力,怎麼可能會去接觸呢?
暫且不論你是否有在寫作,你希望失去這些能力嗎?
所以從今天起,拒看新聞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