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看推理、犯罪小說,但卻是第一次看以「律政」為主題的小說,而且作者還是台灣人,更是一名律師,編劇、導演。
我對律師的想像是理性的,但在閱讀小說的文字,感覺不出生硬,而是能利用譬喻來形容人、事、物,而且非常有畫面。
我也有在寫說小說,不禁對作者感到佩服,也深知自己的文字能力有待提升,讓我也能從中學習。
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律政小說,不用擔心會看不懂,雖然內容有牽涉到許多法律和專有名詞,但都會有特別註釋和解說,讓你更能了解人物所講的、敘述的是甚麼意思。
我以前有考過公職,學過一點法律,報考科系是「社會行政」。
剛好主角和他的妻子,正是一名律師和社工。有部分法律我曾經學過,但因為沒考上,也就不太在意法律,但透過小說和講解,反而更新我曾經所學的,甚至知道更多。
其中還可以看見因為身分的不同,而有歧見。律師和社工,同樣都是在幫助人,但立場不一樣。在小說裡,夫妻倆因為同一個個案,出現衝突和矛盾。
在處理案件時,律師關心的問題是甚麼,從社工的角度來看,有可能是站在對立面。
作者雖為律師,仍拘謹找資料,尤其法律是會隨著時間更改,曾經適用的法律,現在可能不再適用,運用在小說,就更必須要謹慎,不因它是一部「小說」就抱著隨便的態度,以娛樂大眾為主而撰寫。
劇情中,還可以看見處理性侵害的案件過程,尤其詢問被害者的用字遣詞都必須要仔細斟酌。
很多人都會下意識主觀認定和用檢討被害人,例如:你有沒有反抗、為什麼不反抗等等。殊不知,這其中可能牽扯利益、權勢、身分關係,甚至還有更多複雜的原因。
一旦問法不對,或甚至會錯誤引導被害人,結果導向就會跟著不一樣,更何況問案過程,等於是要讓被害者重新回想,他必須再次經歷痛苦,也可能使他產生錯亂。
而加害人引用童話故事,作為犯罪的寓意;利用童話故事,來包裝他的犯罪。
最後,我想說,我們並非專業,如果身邊有人遇到這樣的情況,除了交給專業的人處理,身為親友,我們不要指責對方,也不要加入主觀意見和想法。
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陪伴他。
整部小說即使需要依靠註釋來理解法律,但不影響閱讀體驗,反而會越陷越深。在我看來,我很樂意看見這樣的小說,除了有豐富的故事、邏輯的鋪排、有深度的內容,還能透過故事,學習明明與我們相關,卻又不願多理解的法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