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近年「情緒勒索」一詞,很常被掛在嘴上。我從小經歷到大,甚至現在偶爾也會被情勒,或許現在的你有這樣的困境,但究竟甚麼是情緒勒索,被勒索者會有甚麼狀態?該如何克服?情勒者又是甚麼心態才會做出這種事呢?
周慕姿的《情緒勒索》有清楚為這兩種類型做詳細說明和舉例,並且解釋:「目前台灣只有出有關情緒勒索書籍的,只有國外的一位作者,蘇珊‧佛沃所寫的《情緒勒索》」所以她參考蘇珊的書本外,更加入東方和華人社會文化為基礎,寫出更適合我們閱讀的《情緒勒索》
以下紫色文字表示書中敘述
情緒勒索者的樣貌
在面對情勒者,首先我們要知道他們的特性。
情勒者擅長:貶低你或你的能力(自我價值),引發你的罪惡感,以及剝奪你的安全感。
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好,但當這個「好」,變成「勒索者認為這是你應負的責任」,就會用以下心理狀態,化成言語逼你就範:
- 你拒絕我的要求,就是拒絕我
- 無法擺脫的不安全感
- 只想到自己
- 從過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
- 甚麼樣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
- 我想要當好人
- 習慣自我懷疑
- 過度在乎他人感受
- 希望獲得他人肯定
- 「孝順」文化與對「權威」的尊崇
自我價值感和自信的差別
提升「自我價值感」是避免被勒索的護身符。
其中作者針對「自我價值感」和「自信」做出不同解釋。
自我價值感:我肯定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「價值」
自信:對自己能力的信心
簡言之,「自我價值感」是認同自己的價值;「自信」是可以透過外在經驗、能力提升等看的到的東西,或可評估的內容,來認定自己。
而「自我價值感低」,就會很容易陷入被情勒的困境中,其中也包刮童年對你的影響,以及受文化影響導致。
作者提到:父母如何帶領我們理解「挫折」與「失敗」,是一個影響我們對「自我價值」看法的重要環節。
習慣行罪惡感
「習慣性的罪惡感」是作者很常提到的一個詞彙。當你覺得自己沒價值,對不起別人,覺得你可能會失去甚麼時,就像是遇到「生存危機」,而產生「不得不答應的壓力」。
對方會讓你以為你做錯事,但實際上並沒有。這是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「習慣」。
被情勒者的心理:害怕
當你順從、討好,做出一切符合他人需求的事,以他的感受作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標準。久了,你感受到的只有害怕和恐懼,會開始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
建立情緒「界線」,而非「底線」
作者說,應該開始建立自己的情緒界線,讓人不再輕易觸犯你,但這個界限不是底線。
界線:幫助你知道與人互動時,哪些是你的「範圍領土」。亦即,要尊重你自己的感受。當你不重視自己的情緒,別人也不會尊重;若你一直沒有表明,他人就會以為你可以接受,甚至變本加厲。而這個界限可以根據你的情況,自由調整。
底線:僅設一條「盡量忍受的底線」,會讓人一踩到就爆炸。
建立情緒界線步驟:停、看、應
停:停止對話,轉移情緒,離開現場
作者在書中會教你該如何不尷尬,又不起衝突的方法,讓你快速離開現場,以及一些心態上的建立。
看:察覺自己的情緒,了解剛剛發生甚麼事
應:擬定因應策略、練習並應用
其中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「有意識的選擇」:重視自我感受與需求,不代表自私。讓我們的行為,是出自於自發,是有自我意識的選擇,而非出自於害怕與恐懼。
結論:關於「愛」
你對愛的定義是甚麼呢?你認為父母常說的「我這是為你好」是一種愛嗎?
對我來說是一種「壓力」,我們知道父母的出發點是真的為我們好,但從用詞和言語來感受,卻感覺是一種「威脅」。
可是偏偏,我們也不敢忤逆父母,所以雖然不情願,還是答應他們的要求,但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點醒了我。
當你總是身處在,「害怕」的情緒裡,你很難在這段關係中,真正感受到「在乎的愛」。
擺脫情勒,絕對不是自私,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純粹的感受到關係中最重要的「愛」──這才是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。
我領悟到,在這段「愛」的關係裡,其實並不平等。
情勒中的言語,是「帶有目的性的愛」,他們希望你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,最好不要有反駁之心,即使出發點是好的。
被情勒者會因為這層關係,不希望傷了父母心,所以委屈自己,忽略自己的感受,成全他們。
如果拒絕了,他們就會用更多言語,讓你產生罪惡感,讓你覺得自己做錯事,感到懊悔和自責,改口答應。
如此一來,父母的目的達到了,他們的「愛」,你接受了,才會認為你是「乖孩子」和「孝順」。
但也因為這樣,我們變得不會獨立思考。包含答應他人的需求是對的,以及「尊重權威」、「比較心態」等也都是因為受文化影響。
你會「害怕」失去某個重要的人事物,所以屈服於情勒者的言語和環境中,這也是為了要「生存」才逼不得已。
但當兩人互動關係淪於只有一個人可以表達感受,或只為了滿足其中一人的需求時,這段關係已經不再平衡、不再健康。
書中也提到,有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,會盡量做到完美,這樣就不會被挑剔,又或是因「保護過度」變成媽寶。
但作者也有提到,情勒者並不是一個純粹的「加害者」,他們在過去學到滿足需求的方法,是「情緒勒索」,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帶給別人傷害,因為他們也被自己的焦慮給綁架了。
我們應該要要有一個觀念:「自己的情緒和行為,自己負責,你沒有義務承擔他人的情緒。」
在書中有非常多練習,可以引導你跳脫思考框架。
這本書不論是在職場、親子、朋友、伴侶間都非常適用,如果你也有遇到類似的情形,推薦你一定要讀。